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专业介绍 |
智能与控制学院前身为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于2024年6月新设成立。目前开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及机器人工程3个本科专业。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历经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信息工程学院发展阶段,于2019年更名为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是云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院,是学校着力建设的、以新工科专业群为核心的新型学院。近几年来,学院围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发展规划,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创新战略,主动适应云南省新经济、新业态、新基建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培养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为目标,努力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通过多年积淀学院基本形成“三段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边疆地区本科学校新工科专业建设发展之路。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科技感。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开设有开设数字媒体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7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1365人。所办专业与世界科技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同轨同向同行。学校获评“全国人工智能专业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力高校”。
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云南省一流专业(B 类)建设备案。数字媒体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三个专业为云南省C类专业。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7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占36.17%,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2人,占89.36%。引进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及有关企业“银龄”教授、柔性引进人才7人。有省级优秀教师2人,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2人,临沧市科技创新人才1人,学校“沧江系列”高层次人才4人,2名教师受聘西南大学、昆明学院兼职硕导。学院教师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北京交通大学教研项目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技能拓展。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理念,积极组织广大同学参加专业比赛,广大教师主动给予专业指导。近三年,学院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屡获佳绩。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竞赛奖项100余项,获奖学生3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个;国家级二等奖7个;国家级三等奖11个;省级一等奖10个;省级二等奖15个;省级三等奖23个。
2023年以来主要获奖有: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1项;获第九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2项;获“2023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总决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团体第七名、个人三等奖2项;获2023年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学校获评大赛优秀组织机构;获“华为ICT大赛”2022-2023中国区云南省实践赛决赛二、三等奖各1项。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学院以“启智增信,知行合一”为院训,注重树立学生自信,开发和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坚持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形成专业学习、技能培养、项目实战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先后与上海海文、达内集团、北京天途、华清远见、千锋教育、广州泰迪、中国通号、紫光软件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联合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构建面向应用场景和对接企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见习、课程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体系,共同培养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中校内建有甲骨文OAEC大数据学院、达内AI智慧创新工场、电子工厂、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实训室、机器人研发实训室、电子电路模拟仿真实训室等15个实训场所。学院先后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4项,产教融合、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各1项。学生获工信部、人社部或腾讯、华为、百度、大疆、微软等知名企业认证的嵌入式、大数据、集成电路、无人机等职业资格证书率达80%以上,有力提高学生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要求,我们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学院下一步紧紧围绕学校的部署和要求,以工程专业认证为抓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为学校全面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为培养更高质量的新工科专业人才,贡献“智信”力量。
|